跨境电商与国际物流
国际物流是不同关境交易主体的物流活动,泛指国际贸易场景下衍生的物流运作及投资合作等,也可以把服务与跨境电商的国际物流活动理解为“跨境物流”。高效的物流将人、企业、市场和机遇连通,有助于提高生产率和民生福祉,国际物流水平对国家外贸竞争力及经济增长至关重要,帮助企业整合全球价值链和获得贸易机会,是构建跨境电商供应链的基础支撑。
连接到全球物流网络的能力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服务市场和贸易流程。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物流绩效差距仍然很大,交通运输条件、法规体系及海关与边境管理效率越好,所在地的经济贸易市场环境越可靠。
降低物流成本是一个世界性问题,过去十几年中,物流业随着电子商务而崛起,中国物流业以世界独有的模式拉低了整个社会物流成本并大幅提升了运作绩效。虽然城市快递市场已趋于饱和,而无论是农村市场还是跨境电商,对于快递公司的网络能力都有着更高的要求,已经实现量级的大快递向产业链上下游蔓延市场的竞争格局将会不断变化。
因此,服务于传统贸易的国际物流已不能完全覆盖跨境电商的需求,物流仍远远落后于跨境电商的国际化进程,众多国内快递开始涉足这一被国际快递巨头霸占多年的市场。物流业与实体领域的关联甚密,特别是贸易增长放缓,加大了物流业网络重组和创新的压力,物流业议题的重点也发生了变化,很多“互联网+”概念下的新型物流企业,以及专业物流市场都还有很大的创新发展空间。
跨境电商与国际物流的发展
物流本身的定义略显抽象,是供应链活动的一部分,也是为了满足客户需要而对商品、服务以及相关信息从产地到消费地的流动和储存进行的规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物流囊括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又因不同维度包括铁路、公路、水上、航空、管道等运输业、装卸搬运和运输代理业、仓储业、邮政及快递业。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的《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物流企业又可以粗略地分为三类:运输型、仓储型和综合服务型。目前,大物流业的分类主要有两个视角:服务提供方或细分实体领域。交通运输中基于资产密集型的基础设施投资运营类,较少算到物流中。大部分讨论的物流话题,是狭义的成品及消费品物流,非生产资料类的物流服务。
由于分类标准的不确切,我国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的统计口径可能也不够精准,从目前快递业看,全程运费与订单客单价的比例低于发达市场。只看消费品市场,从服务需求的角度,排除特殊因素,物流服务的产品主要限定于“时效+件重”两个制约,由此决定企业经营范围及运输工具的选择。
涉及跨国市场,国际物流的发展比国内难度要大,不少传统物流业或贸易公司转型升级或产业链延伸,通过拓展和延伸其对客户的物流服务,不断向现代国际物流升级靠拢,必须经过多年的沉淀具备客户和网络双重优势。
至此,可以把物流公司的业务模式分成几类:
1.快运包裹,通常有固定的交货时间,集中在广泛的标准化轻量级包裹的运输,是门到门的服务,运输存储多是在服务供应商自己的网络中进行,需要网络规模效应。国内快递企业数量多,同质化竞争严重,国际市场限于航空网络及运营能力,格局长期稳定。
2.合同物流,也称第三方物流3PL,客户和物流服务供应商之间的中长期合同关系,包含了各种综合物流解决方案或供应链定制化服务。在合同关系中,物流服务的范围具有很大伸缩性,因为较高的投入期及系统耦合度高,顾客转换成本高,具有进入与退出的壁垒。3PL
的品牌、整合及项目管理是关键能力,整合自身和外部资源,满足客户不同供应链环节的物流服务。
3.配送,利用自己的网络为特定类型的货物进行配送服务,到终端用户或销售点。这个市场非常分散目具有地区性,细分市场有很高的准入壁垒,这是由于特定商品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所导致,需要使用特定的交通工具和存储方式进入自己的仓库和分销网络,跨国市场我们可以看成是很多个分割的配送区域。
4.货运代理,纯粹是轻资产的商业模式,货运承揽人从运营商购买运输容量转售给客户,运作风险与贸易流量波动相关,长期承运人的关系和复杂的IT系统是关键能力,与3PL
无船承运人、无车承运人(truckbroker)有相通的地方。
5.仓储,在电子商务仓配一体的大环境下,国内单纯的仓储运营企业正急剧减少,仓储的功能也不同于过去,保税仓和海外仓都体现了跨境电商的运营中心角色。
6.第四方物流(4PL),最初的概念是一种无资产的商业模式,它为客户的运输和物流需求提供全套的解决方案,这个意义正被“物流+互联网”的创新模式实现,在车货匹配、运输跟踪、服务众包、运力竞价、智能技术等领域,电商平台代买卖双方决定物流选项都可以笼统地归到这一范畴。
大型综合性国际物流企业,往往服务范围无所不包。国际高端市场处于垄断,从跨境电商来描绘全球贸易流动的趋势及对其相关服务供给的影响,跨境物流及物流金融等行业宝矿亟待挖掘。